科普 | 泛性恋现身:像双性恋但不是,自学成才的多元性/别研究“专家”

2022-5-24 神秘柜子

这里是CW未命名色彩。

作者 | Nikki Hayfield & Karolína Křížová

翻译 | Kalkr  比格鲁  Chris

校对 | Kalkr

图源 | 网络

制作 | 潼



编者按



LGBTQ+中的+是一个具有巨大意义的小符号。世界在不断发展变化,在持续探索自身的过程中,我们创造了新的术语来容纳各种形式的爱和/或吸引及其缺乏。今天(5月24日)恰逢泛性恋现身日(全称为泛性恋和泛性浪漫倾向觉醒和现身日,Pansexual and Panromantic Awareness and Visibility Day),让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泛性恋和泛性浪漫倾向群体


泛性恋现身日海报


“Ta们如何理解自己的身份?Ta们有着怎样的体验?”为解答该问题,两位英国学者招募了80位泛性恋/泛性浪漫倾向者进行了访问。原文发表于2021年7月10日,原标题为“It’s Like Bisexuality, but It Isn’t: Pansexual and Panromantic People’s Understandings of Their Identities and Experiences of Becoming Educated about Gender and Sexuality”(它像双性恋,但并不是:泛性恋和泛性浪漫人群对自身认同的理解和了解性与性别的经历)。受篇幅所限,本文已对原文内容进行删减概括,仅作导读参考之用。



概念背景



1. 多性恋(plurisexual)

“多性恋”这个词用于统称被一种以上性别所吸引的一系列性取向,包括双性恋(bisexuality)、泛性恋(pansexuality)、全性恋(omnisexuality)和酷儿(queer)等等。其中最常被注意到、最被认可的是双性恋,但泛性恋这一身份也越来越受到接纳。


2. 泛性恋/泛性浪漫倾向

pansexuality/panromantic)

“泛性恋/泛性浪漫倾向”最常见的定义是“对所有性别有浪漫吸引/性吸引,或者不分性别,基于「hearts not parts」的理念”。(注:口号「hearts not parts」含义为能否爱上一个人并不取决于对方两腿之间有什么。)


3. 单偶制正统(mononormativity)

和同性恋正统(homonormativity)

“单偶制正统”一词既被用来指人们只能被一种性别所吸引这一被视作当然的假设,也被用来指专偶制关系的特权。CW曾经介绍过与之类似的“浪漫关系霸权”(amatonormativity),点击复习:科普 | “浪漫关系霸权”:当爱情成为标准答案


“同性恋正统”指的是那些遵从异性恋关系规范(比如单偶制、婚姻和生养孩子)的女同性恋者、男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要比那些不这样做的人更容易被接受。


那些偏离或挑战上述正统的身份认同、经验、关系模式等都可能面临着被污名化、被抹杀的状况,在学术研究中也常常遭到忽视。


4. “泛”概念的发展

作为伞式术语的“双性恋”——一些研究人员会在“双性恋伞(the bisexual umbrella)”下考虑多种多性恋身,使其囊括双性恋、泛性恋、流性恋(fluid)和酷儿等一系列身份。但是到底泛性恋是否该“属于”这把伞,目前还没有(或许也不可能)达成共识。


对于泛性恋(或泛性浪漫倾向)概念的单独定义似乎也没有共识。“泛”有时与“双”混为一谈,有时又被理解为具有独特的特征。早期“泛”的概念被确立,有一种反身份(anti-identity)或反标签(anti-label)的需求。“泛”标签还有解构性别二元结构的作用,可能会受到那些本身是跨性别者或非二元性别者,和/或希望承认自己对跨性别者和非二元性别者有吸引的人的青睐。



研究结果



1

「它就像双性恋,但又不是」

这个部分我们可以从受访对象的叙述中看到ta们对于“双性恋”和“泛性恋”进行的复杂、甚至常常矛盾的分辨


1. 受访者们对“双性恋”和“泛性恋”的区分不一定或不仅仅是基于坚持或抵制性别二元论往往还涉及到别人是否会熟悉它们的含义,以及预期对方会如何回应ta们所披露的术语。


泛性恋 and/or 双性恋


我使用双性恋,因为它更容易让酷儿社群之外的人理解。(6号受访者,23岁,女性/性别流动,英国,泛性恋)


我认为“双性恋”的意思是“被我自己的性别和不属于我自己的性别所吸引”。我使用 “双性恋”是因为它是一个更常见的术语。我太常被质疑为双性恋了,不想再解释“泛性恋”是什么意思,所以在与酷儿社群以外的人日常交谈时,我懒得使用 “泛性恋”这个词。(10号受访者,48岁,女性/顺性别,英国,泛性恋)


我认为有许多不同的方式来定义双性恋——被男性和女性吸引,被两种性别吸引,被多种性别吸引等等,而且它不一定排除非二元个体 [……] 老一辈的人有时很难理解新的术语,所以我听说和我年龄相仿的人会在年长的家庭成员前使用“双性恋”,而对亲密的朋友则使用“泛性恋”。(51号受访者,19岁,女性,美国,泛性浪漫倾向)


我认同为泛性浪漫倾向、灰色无性恋。对于那些与我关系密切、了解LGBTQ标签但不完全了解其中细微差别的人来说,我的身份是泛性(浪漫)无性恋(pan ace)。对于那些理解LGBTQ标签的,以及那些我能向他们透露我不直的人,我会说我是双性恋。对于那些表现出恐同、恐双等态度的人,我不会透露我的身份。(50号受访者,24岁,女性/顺性别,加拿大,泛性浪漫倾向)


2. 也许因为使用标签只是一种迫不得已,受访者们有点自相矛盾地使用了一大堆身份认同术语,而不是只使用“泛”术语,或许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把握自己身份的多样性


矛盾的身份认同术语

我自己的浪漫倾向标签是泛性浪漫、双性浪漫(biromantic)和酷儿,对我个人来说,它们是可以互换的。我的浪漫倾向和我的性取向一致,是有性恋(allosexual)和有浪漫倾向(alloromantic)——这纯粹是一种解释说明,我一般不会公开使用上述术语。我的性取向认同是泛性恋、双性恋和酷儿……(48号受访者,19岁,非二元/性别酷儿/maverique,泛性恋)


(注:maverique是一种非二元性别身份,独立于男/女/男性气质/女性气质/雌雄同体/间性等等现存性别分类)


我现在认同许多标签。泛性浪漫倾向,因为我会被所有性别吸引。灰色无性恋,因为我很少经历性吸引,我可以很容易适应生活中没有性。[……]全浪漫(omniromantic),这词我上个月才学到。[……]我也用 “酷儿”。这是一个很好的概括性术语,很容易涵盖我的一切。(17号受访者,24岁,跨儿/非二元/ambonec,英国,泛性浪漫倾向)


(注:ambonec意为同时经历所有性别)


泛、双性恋、非二元、性别流动、跨儿、同性恋(29号受访者,22岁,非二元/无性别/跨男性气质,英国,泛性恋)


直人、好奇状态(curious)、双性恋、无性恋、无浪漫、半性恋(32号受访者,25岁,性别流动,英国,泛性恋)


(注:curious指不确定但怀疑自己是某性取向的状态)


出于社会性别的考虑,我使用很多很多标签,包括性别流动、男性波动(boyflux)、跨性别、非二元、自闭症性别(autigender)等等……(73号受访者,19岁,男性/跨儿/非二元/性别酷儿/性别流动,英国,泛性浪漫倾向)


3. 双性恋和泛性恋之间的界定线既存在又不存在,趋于模糊。


双性恋和泛性恋模糊的界线


多个受访者报告说他们交替使用泛性和双性术语这是 “一枚硬币的两面”(30号受访者,25岁,非二元,美国,泛性恋)“双性恋和泛性恋之间几乎没有区别”(16号受访者,41岁,顺性别,英国,泛性恋)


也有一些受访者明确拒绝认同为双性恋,而倾向于将泛性术语作为 “最合适的”(19号受访者,无人口统计资料,泛性恋)。双性恋被描述为延续了对性别的二元理解。“在我看来,双性恋意思是包括男和女两者,而泛性恋意味着所有性别。”(58号受访者,38岁,男性/跨儿/非二元,英国,泛性浪漫倾向)


为处理被当作拥护性别二元论的风险,一些使用双性恋标签的受访者可能将当代包容性的双性恋解释与更传统的二元概念一起对比


有些人认为“双性恋”抹杀了男性/女性之外的其他性别,并强化了二元的性别观。而我个人不这么认为。(10号受访者,48岁,女性/顺性别,英国,泛性恋)


我喜欢给自己贴上双性恋的标签,虽然从技术上讲我应该被定义为泛性恋,因为我可能被任何人吸引。如今“双”和“泛”有了某种程度的融合,选择哪个标签真的取决于个人[……]自从人们认知到有性别不确定的人、跨性别等之后,双性恋已经不仅仅是对男女二者的吸引。(56号受访者,18岁,女性/顺性别,英国,泛性恋)


我使用泛性恋这个标签是因为我觉得它最适合我[……]但我确实称自己为双性恋[……]双性恋的传统定义是“对两种性别的吸引”,而泛性恋是“对所有性别的吸引”或 “不分性别的吸引”,但这些标签如今正在不断演变和扩充。(35号受访者,无人口统计资料)



2

「泛性恋者是性/别研究“专家”」

受访者将“泛性恋”认定为一种依赖于性/别教育的身份认同。ta们说自己是受过教育启蒙和有知识的人,而其余人则缺乏对性/别多元的理解。另一些人将自己定位为自由和开明的人,与比较保守的一般社会形成对比。


动画片中的泛性恋角色

我个人认为泛性恋超脱于性别二元论之外。(25号受访者,33岁,顺性别/非二元,英国,泛性恋)


我发现如果我必须向某人解释双性恋和泛性恋的区别,必须涉及到非二元性別论与跨性别相关知识。[……]对我来说,双性恋只承认两种性别。当我说我是泛性恋时,我的意思是我对任何性别的人皆会感到吸引力。一个人有什么性器官,或者是否与自己描述的社会性别(来自社会性别规范的强制)匹配,都没有什么差别。(70号受访者,英国,26岁,女性/顺性别,泛性恋)


我曾短暂地使用双性恋作为身份,因为这是最常见的,也是我以前听说过的,但我觉得这并不能充分描述我[……]我通过阅读有关其ta人身份认同的评论文章,从网上了解到了[泛性恋]。这是在我了解跨性别者时碰巧发生的——我当时的伴侣刚刚作为跨儿出柜。 在研究过程中,我碰巧发现了很多关于其余性向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章解决了很多我关于性和性别认同的基本问题,我用它们来了解整个LGBT+光谱。(3号受访者,22岁,女性/顺性别,英国,泛性恋)


我很少和人谈起我是泛性恋者。我所接触的人知道我是双性恋,因为这是一个更为人所熟悉的术语,而且因为作为泛性恋者出柜需要讨论性别政治,而大多数人对此是保守的。(48号受访者,19岁,非二元/性别酷儿/maverique,英国,泛性恋)


在与那些对性向了解不多的人(大多数在35岁以上)交谈时,我使用双性恋这个词,懒得去试图解释我的身份,使得ta们开始争论我身份认同的合理性,或者干脆无法理解然后还是称我为双性恋。(3号受访者,22岁,女性/顺性别,英国,泛性恋)


为了达到ta们的专家位置,ta们通常接受了关于性别和性向的教育和启蒙,大体上愿意解释并热衷于帮助别人了解性别和性向


我总是喜欢讨论性别和性向的问题,即使同样的对话已经进行了无数次。(51号受访者,19岁,女性,美国,泛性浪漫倾向)


但也有一些人感到这是一种负担


除非有人直接问起,否则我不会提起我的具体标签。我已经厌倦了总是解释自己。然而,这导致我经常被称为双性恋或女同性恋,因为我目前的伴侣是一位女性。这很累人,但我通常没有足够的安全感去纠正ta们。我希望更多的人理解我,这样我就能更舒服地做我自己。(52号受访者,19岁,女性/顺性别,英国,泛性恋)



3

「多元性/别教育依赖网络空间」

很多受访者强调,在ta们的感知中,学校教育、线下支持服务或“现实生活”中的社群参与都缺乏包容性相比之下,互联网,特别是社交媒体,尤其是Tumblr,能提供包容性的信息和与志同道合的同伴联络的机会。


多元性/别教育依赖网络空间


我在互联网上了解到泛性恋的概念,第一次是在Tumblr上看到的,这是一个博客网站,许多人在这里公开地、无所忌讳地讨论进步的话题。也有许多在线文章,在解释各种性向的差异方面非常有帮助。[……]我想说的是,互联网是最有帮助的资源。(15号受访者,无人口统计资料,泛性恋)


我的学校只真正谈论过异性恋关系,最多可能有一两种同性恋关系。双性恋或泛性恋者从未被提及。(46号受访者,20岁,女性,英国,泛性恋)


如果能在学校了解性取向和性别,将是一种解放和帮助。我完全不记得有这样的讨论,至少在青春期解决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6号受访者,23岁,女性/性别流动,英国,泛性恋)


Tumblr上到处都是泛性恋非二元者。在世界其它地方,这很难。(42号受访者,跨儿/非二元/性别酷儿,英国,泛性恋)


一些受访者提到了在线下LGBTQ+社团中遭受偏见、社会排斥和歧视的负面经历。


[大学]里的LGBT社团由男同性恋者主导,感觉不到对其余身份的包容。FetLife[一个BDSM、恋物癖和怪癖(kink)的社交网络]很好地帮助了我与志同道合的人联系,还有Facebook上的酷儿群组。(6号受访者,23岁,女性/性别流动,英国,泛性恋)


然而,尽管许多受访者讨论了在网上得到支持等积极的经验,一些人指出,由于对泛性身份的负面看法,即使是网络空间也有潜在的偏见和歧视风险,有时也来自LGB社群


直人不会让我为自己的身份认同感到难过,毕竟ta们不知道那是什么。[……]但躲不开Tumblr上双性恋、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者发的那些关于“泛”的错误帖子,说泛性恋是一个恐跨的标签、一个恐双的标签、一个试图成为比双性恋“更特别”的人的标签。[……]几乎所有异性恋者对非异性恋者的糟糕说法,非异性恋者都对泛性恋者说过。(50号受访者,24岁,女性/顺性别,加拿大,泛性浪漫倾向)


尽管有这些经历,但总的来说,网络空间是一个接受性/别教育的重要场所,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人进行社交、分享经验、讨论身份认同等等。



你订阅Newsletter了吗?

第31期Newsletter已于5.23晚上发出,已订阅但未收到邮件的朋友们请手动将[email protected]添加为联系人


为了防止失联,请大家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CW的Newsletter。为了避免CW的来信被无情扔进垃圾箱,建议使用网易邮箱


阅读 15